|
前11个月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超1万亿元 新开工水利项目创历史新高 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位于广西桂平市的大藤峡水利枢纽是国家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历时9年艰苦建设,枢纽主体工程于2023年9月正式完工,奔流的西江上多了一道壮丽风景线。(周华 摄) 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全国水利建设已经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提前一个月实现年度目标任务,超过2022年水平,再创新的历史纪录。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稳增长、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金主要投向四个领域 据了解,2023年1至11月,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938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854亿元,落实投资、完成投资为历史最多。其中,广东、湖北、山东等11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500亿元。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表示,1万多亿元资金主要投向四个领域,分别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水文基础设施、智慧水利等其他项目等。 “这些工程的加快建设,扩大了水利有效投资,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做出了积极贡献,还对保障流域、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张祥伟说。 同时,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新开工水利项目同样创历史新高。1至11月,新开工水利项目2.73万个,较2022年同期增加2585个、增长10.5%。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北京、天津、河北、吉林等省市,截至11月底,新开工水利项目数量较2022年同期增加10%以上。 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1.3万个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介绍,根据最新监测成果,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下降到265.34万平方公里,较2018年减少8.35万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 具体施策时,水利部指导各省份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实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推动构建全社会治理体系。同时,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加大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预防力度,协同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强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 水利部还出台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管理办法、农林开发活动水土流失防治导则,完成覆盖全国范围的水土保持遥感监管,组织各地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1.3万个。 此外,持续在长江上中游、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和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3年,水利部累计安排中央资金81.4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万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82.46万亩,新建淤地坝和拦沙坝600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432座,治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2067条,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505条。 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在推进国家水网建设过程中,如何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于琪洋强调,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目的在于立足水资源条件,严格控制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使经济社会活动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建设国家水网的目的,在于从国家层面进行通盘考虑,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加水资源供给,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在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在推进国家水网建设过程中,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切实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统筹加强需求与供给管理,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当前和下一步,水利部将重点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加快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指标、地下水管控指标等一系列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严格取用水监督管理。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取用水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取用水监测计量和信息化建设;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对于已经出现河湖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的突出问题,推进超载问题治理,通过治理,还水于河、还水于地下。(吴娜) |